主题:2025电影春节档记录 -- 普鲁托
- 共: 💬 56 🌺 196 🌵 1
人实在太多了。
今天又看到一个视频说乌鲁木齐高新万达影城看《哪吒2》的打起来了。
大概是后排的一直讲话、跟台词,前排的实在忍不住说了几句。结果讲话的大妈把奶茶杯砸过去了。
可怜的前排,最后还没有报警,只是向影城投诉了😥
真不希望看电影的时候碰到类似的倒霉事。据说《哪吒2》密钥延长到6月份了,就不着急了。等等影院稀疏了再去看吧,3D的到时挑个好座位。
因为在电影那个时间点,他以为大清已经亡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皇帝和太后下落不明(大概率费扬古以为皇帝和太后已经死了),皇上的妃子都被洋鬼子睡了)。那么他喊出来救中国就不算突兀。
都是第N代跪族导演的刻意洗白历史上反派的举动,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
照这个思路,之后可以继续拍类似《申公豹为民伐纣》的片子了(恰好,春节档里就有一部片子硬塞给申公豹一个为家族出人头地奋斗的背景洗白之,还有一部片子把周武王姬发刻画成一个软弱废物的娘娘腔)。
刻意掩盖和罔顾新中国成立后引领的世界左翼风潮、那真正让中国人站起来和扬眉吐气的革命历史,而是跑去满清那里基于幻想构造其英勇抗洋的事迹,相当于罔顾岳飞的抗金斗争的存在,而幻想秦桧能男人一把去抗金。实在是舍近求远、南辕北辙、舍实求虚。
是不是3D倒是无所谓。
毕竟电影是拍给观众而不是费大人看的。
好像还不如我贴的腾讯AI,可能是因为腾讯有风格选项吧。
手痒了,来场比赛吧。
腾讯AI出场。。。
——————
唐探1900:旧时代的探案传奇
在电影的璀璨星河里,《唐探1900》别具一番风味。
它巧妙地将故事背景设定在 1900 年这个特殊年份。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大时代。影片开场,就将观众带入了熙熙攘攘的老上海,黄包车夫穿梭在街道,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营造出浓郁的时代氛围。
探案环节扣人心弦。主角唐仁和秦风这对组合,在 1900 年的老上海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唐仁贪财但心地善良,秦风聪明且心思细腻,两人性格迥异却相辅相成。他们从一个个看似零散的案件线索入手,抽丝剥茧。线索在老上海的灯红酒绿、弄堂胡同里隐藏,每发现一个细节,都让观众沉浸在解谜的快感中。
影片不仅在剧情上精彩,在人物塑造上更是用心。唐仁看似油滑,实则重情重义,他对这个陌生却充满烟火气的上海有着独特的情感。秦风因童年经历,对正义执着追求,从他坚定的眼神和沉稳的行动中,能看到他内心的力量。
从画面来看,电影的色调带着老上海的独特韵味,那种暖黄的色调中透着旧时光的斑驳。配乐也十分出色,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在关键节点响起,将剧情的紧张与悬疑气氛烘托到极致。
《唐探1900》就像一部旧时代的探案画卷,以 1900 年的上海为画布,用精彩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描绘出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探案传奇。让人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魅力与故事背后的深刻。
是输入“唐探1900”还是输入“唐探1900:旧时代的探案传奇“?
我那个是直接输入标题:《唐探1900》——侦探喜剧掩盖下的主旋律。所以,DS抓住了“唐探1900”和“主旋律”两个关键词来一通操作。虽然很虚,但基本上没离题。
好像只是片名《唐探1900》。
我也用《唐探1900》输入DS,得到的是寥寥数语的“电影介绍”,而不是像腾讯AI整出一篇“影评”。
我觉得这类生成式文字AI已经跨过了编剪文字组织的一步,开始有了自我创新。
比如说,腾讯AI和DS在看到片名后都“自我联想”到唐仁和秦风回到1900年继续探案。
这就很了不起,这是一个普通人都会这么做的事。
就是说,AI在此已经达到了普通人的联想水平。当然,AI差的就是“验算”。思维慎密的人可能会想,我这么猜对不对啊?AI目前还差这点意思。
估计又过不了。。。
我发现如果问题问对了,腾讯AI的表现常常出人意料。
作为写作助手是完全合格的。
各角色视角下的文化批评与《唐探1900》的深层解构
一、白轩龄(周润发饰):华人自治的困境与民族叙事重构
- 文化符号的双重性
作为旧金山唐人街协盛堂领袖,白轩龄既是华人社区秩序的维护者,也是美国殖民体系下的妥协者。他通过地下自治(如私立法庭、走私军火)抵抗排华法案,却始终无法突破“东方主义”凝视下的生存困境。国会听证会上“漂洋过海讨饭吃”的控诉,既是对美国种族压迫的控诉,也暗含对近代中国积贫弱的积自省,构成民族创伤记忆的银幕投射。
- 历史隐喻的当代性
角色原型可追溯至孙中山革命党与海外洪门的关系,但其“非暴力抗争”立场被资本政客轻易击溃的结局,暗示了民族主义话语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局限性。影片通过这一角色批判了“救世主”式英雄史观,转而强调底层华工集体觉醒的必然性。
二、费扬古(岳云鹏饰):传统士大夫的现代性裂变
- 文化身份的撕裂
清廷侍卫总管从“只效忠皇上”到“守护中华文明”的转变,象征封建伦理向现代民族意识的转型。其坚持用中文对话洋人、以冷兵器对抗枪械的“迂腐”行为,实为对“中体西用”思想失败的隐喻。角色死亡场景中散落的《海国图志》残页,暗示知识精英救亡路径的挫败。
- 喜剧外壳的消解功能
岳云鹏的表演将悲剧内核包裹于滑稽台词(如“洋人的膝盖不会弯”)中,既消解了历史叙事的沉重感,也揭示了晚清士大夫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认知荒诞性。
三、郑仕良(白客饰):革命叙事的祛魅与重构
- 暴力叙事的伦理困境
革命党人偷运军火的“正义性”被影片解构:孙中山亲笔信成为被争夺的符号,惠州起义筹备资金沾染华人劳工血汗。郑仕良为革命牺牲无辜者的行为,与清廷镇压形成镜像关系,质疑了“目的证明手段”的革命伦理。
- 历史虚实的交织
角色原型融合了史实人物陈少白(兴中会骨干)与虚构的“侠盗”形象,其西装革履与传统长辫的混搭造型,成为中西文化碰撞的视觉符号,也暗示革命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摇摆。
四、秦福(刘昊然饰):跨文化侦探的身份迷思
- 中医智慧的解殖民意义
以“望闻问切”替代福尔摩斯的科学推理,通过五行理论破解密室谜题,构成对西方理性中心主义的挑战。但角色最终仍需借助《本草纲目》英译本向白人陪审团自证清白,暴露文化输出的结构性困境。
- 留学生的精神漂泊
作为康有为变法失败后的流亡知识分子,其既批判清廷腐败又抗拒暴力革命的矛盾立场,映射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焦虑。角色对“让中国更好”的朴素追求,实为对宏大叙事的平民化改写。
五、阿鬼(王宝强饰):文化混血的创伤书写
- 身份建构的荒诞性
印第安部落收养的华人孤儿设定,暗喻全球化早期的文化撕裂。其用易洛魁战斧施展少林功夫、以部落占卜解读《周易》的行为,看似文化创新,实为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表演,暴露“东方主义”审美对多元文化的消费本质。
- 边缘视角的历史见证
作为双重意义上的“他者”,角色穿梭于唐人街与白人社会的灰色地带,目睹排华暴行却无力改变。其喜剧化的“装疯卖傻”生存策略,成为被压迫者无声反抗的隐喻。
六、金陵福(魏翔饰):戏谑叙事下的革命寓言
- 魔术表演的政治隐喻
以戏法偷运枪支、用障眼法掩护革命集会,将抗争行动转化为一场“真实的谎言”。角色死亡时漫天飞舞的假子弹,既解构了暴力革命的崇高性,也暗示变革可能性的虚妄。
- 民间智慧的历史能动性
作为江湖艺金陵人的福,其“骗过所有人就是真相”的生存哲学,暗合霍米·巴巴的“模拟”理论——被殖民者通过戏仿霸权文化实现抵抗。但这种抵抗最终沦为资本游戏的棋子,揭示底层抗争的局限性。
---
文化批评总结
影片通过角色群像完成三重解构:
1. 历史叙事的去中心化:拒绝单一英雄史观,展现清廷官僚、革命党、江湖势力、底层华工等多元力量的角力,将历史书写从“进步史观”拉回复杂现场;
2. 身份政治的困境展演:所有角色均处于文化认同的夹缝中,无论是白轩龄的“自治乌托邦”还是秦福的“中医现代性”,都在殖民体系中显出脆弱性;
3. 类型叙事的意识形态突围:侦探故事成为重审殖民史的棱镜,喜剧元素消解了悲情叙事,魔术/风水等东方神秘主义则构成对西方理性的挑战]。
局限与争议:部分角色(如阿鬼的文化拼贴)仍陷入东方奇观化陷阱;对排华法案的批判未能深入资本全球化结构,停留于民族主义情绪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