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运十, 高铁, 和汽车工业 -- 大漠孤烟远
- 共: 💬 273 🌺 1136 🌵 5
当年的运十与现在的高铁和汽车工业是有可比性的. 都是技术壁垒高, 工业基础差.
运十的失败主要是商业上的失败,就是国内需求太小. 80年代初, 国人坐不起飞机, 要出口外销更不可能. 一方面是航空运输的市场很小,很高端, 另一边是进口大量的电视, 冰箱, 洗衣机, 满足平民需求.
如果, 当时航空运输的市场, 比电视, 冰箱, 洗衣机的市场还大. 就算技术壁垒高一些, 多花些钱, 时间, 也能搞出来个象样的东西出来.
后来的高铁, 汽车工业, 和现在的大客机, 都是很大的国内需求.
郎咸平老说, 利润厚的环节都在欧美人手上, 中国拿不到. 但, 市场也在欧美人手上的事实就没提.
中国能拿到利润厚的环节, 有个前提条件, 要么是市场也在欧美人手上的同时中国的产品水平比他们高一大块, 或者, 主要市场从欧美转到了中国.
现在的大客机,高铁,汽车工业就是有市场,也就是前提条件具备了.
在1980年, 大客机和汽车工业都没市场, 只有高铁有市场. 当时要是花钱搞高铁, 比花钱搞大客机更恰当. 与大客机,高铁,汽车工业相比电视, 冰箱, 洗衣机是当时更紧迫的任务. 毕竟, 自己不能大量生产,而大量进口电视, 冰箱, 洗衣机(或套件组装), 一样会造成进口电视, 冰箱, 洗衣机的超额利润, 一样是国民财富的流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1、运十的设计目标是大人物的专机,从一开头就不是为了日常运行的客机使用的,所以航程大,速度稍快,死重也大,不经济;
2、用的也是随波音707进口的发动机,除非和美国谈拢了发动机的进口,否则运10的产量也就是个位数,把进口的发动机用完了就没得了;
3、运10大量测绘了波音707的设计,由于材料技术的限制,要加强结构,死重就更多了,而且当时波音707的设计已经落后;
4、后来,专机任务也取消了,运10的设计目标也就落空;
所以,运10的问题是:体质差(材料不过关)、肥胖症(死重大)、心脏病(发动机);基本没法治的好。
实际上,民航是有需求的,后来也进口了一批飞机,但是对运10就没好感。现代民航的要求比空军更高,每架飞机每天飞个10小时,而且要噪音低、油耗低、维护成本低,才能算是合格产品。
当年运10也可以不死,那就是民航当邮政机买个2-3架,但也就是吊着一口气的情况了。
如同借口缺3000W下马一样。Y10最初是毛周希望在轰六的基础上研制一款喷气飞机,后来的产品,是国内首次采用美、英民用飞机设计规范,突破了过去一直沿用苏联规范的局面,是一款实际目标有很多衍生机型。而且是直接上了100人以上(当年资料:Y10为客货两用干线飞机,货运最大载重35-40吨,装运12个集装箱或载客189名,或运送164人组成的全装加强连),记得当年运十飞西藏(全球第一架敢在西藏起降的喷气客机)回来,我在大场登机参观的时候,清楚记得的介绍是有如何将客机快速变为货机,军民两用,具体参数我记不得了。至于网上有谣传说飞西藏后机身拉长6米,再也不敢飞什么的。这样的弱智,就不想再驳了。侧面问过当年的老人,回答是运十前后飞西藏就有7次。首次远航北京,机上就满载装了:机组人员,公司厂部领导成员,上海产的电视机。在83年,就已经完成了陨石改预警机的方案设计的全部风洞试验。
运十的配套已经基本落实,试飞时除发动机外,100%国产。就是后续配套的发动机是涡扇8,当时进度已经让后人感叹了(上海航空发动机厂负责配套,全部国产,已经地面试车1800多小时)。
运十在世界上不是最先进不假,但是,与世界一线差距不是很大,虽然仿测参考了707,但并不是707的翻版(波音自己也承认),有很多东西是自己的独创,气动都改了。当时的国外评论:一九八O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英国路透社电讯评价:“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美国波音公司总裁:“你们毕业了,我们只不过比你们早毕业几年”;波音公司副总裁,波音727总设计师在《航空与航天周刊》上撰文写道:“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该国发展其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的十年之久的锻炼”
运十的下马当时有其必然性,但是决不是因为技术问题。可惜的是当时没有保住项目队伍,另一方面,美国等对这些人也是看得特别紧,千方百计的要把这支队伍打散,吸收。后来的MD、波音的合作项目,都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还要有吃蛋的和吃鸡的人。
中国很多落后的领域都是我们还没有这样的需求,还无法支撑这样的需求。
陨石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怪胎
下马前的状态:发动机没谱、航电还是轰6的、航空铝材还是苏标LC4,寿命只敢保证200小时
航程8K公里,商载只有可怜的15吨
当要人专机改改还凑合,反正飞得少,不计成本勤检修就是了,商业飞行航空公司接这种飞机要亏死
当年苏联解体时候引进的图154,价钱便宜得要死,但是没过几年就纷纷退役,无他,运行成本太高
民航明确表态不要陨石后,也没有食言,再也没进口过707这一等级的飞机
而且,后来上飞拆班子拆得很彻底,90年代后当空军喘过气来,有了两个小钱再想看看陨石的时候,连资料都不剩下啥了
你的数据有错误,给个资料你看:
资料一
机型: Y10 707-320B 707-320C
最大燃油无余油航程KM 11200 12250 12085
最大商载无余油航程KM 5600 9915 6317
最大商载T 25 23 .413 38.099
资料二:Y10与IL76比较(部分资料)
1、运10任务载重18吨时与IL76飞机航程相同,18吨以下航程超过IL76飞机,不修改总体参数,仅补强局部结构,增加油载和起飞总重,运10有效任务载重可增至35-40吨,作为载机其它性能和使用特性也有改进,全面优于IL76
2、运10发展为加油机,与受油机速度匹配好,授油量可达45吨,超过IL76加油机改型,远超国内现有加油机的10余吨授油量
3、运10单发失效升限高,航线适应性好,可全商载(25吨)进藏,优于 IL76(必须减至20吨商载)
另:Y10是以西方航空规范来指导设计生产的干线飞机,一般来说,机体寿命应该在30年以上。200小时的寿命不知道从何说起。
发动机我已经给出数据了,涡煽8,当时的节点已经地面试车了,后期听说是装在其他型号飞机上试飞过。
至于你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有先进航电,这个我也想,原708的老人们也都想。但是从一个原来是洋钉洋油洋火开始起步的国家,未免过了。至今,材料和航电依然是我国的弱项(航电我未曾涉及过,不知道你说的正确与否)。
另:标准是仿苏联的,未必材料就都差了。航空材料涉及ASTM,MIL标准的铝材,钢材几乎可以在中国找到性能相类似的标准标号。这个是某航空制造厂总工部、制工部、试验中心和制造车间的结论。
至于资料失踪问题,太敏感,请自己查询当年3机部及5703厂人事变动,当有体会。
Y10不先进,有很多不足,现在也不可能让Y10再重生。但是,现在需要的,恰恰是当年的精神。如果大运不出来,Y10就是中国航空制造的颠峰。Y10的诞生的意义,远远超过J10。
而1980年代是很缺资金的. 一个项目, 要是7,8年收不回投资,就不会优先考虑了.
大运还是要从军用起步. 但当时军方主要是对苏联的防御, 大运也不是个优先考虑的项目.
大运的需求还不如中运/支线大.
但既然已经投资了, 不如维持队伍, 转去搞中运/支线/轰X. 要是能与巴西, 加拿大, SAAB合作也可以. 波音, 空客, 就算了吧
大跃进时候就体现了很多精神的力量,歼教1、东风302啥啥的不少了,只是回头还要去补那些窟窿,沈飞3年没有出一架合格的飞机,搞的贺老总大发脾气,下命令要坚决仿制MIG19。
大运还好说,空军不会天天运货,油耗高点还能扛的住,客机一天要飞20小时,要安全、容易维护、低油耗,这些难度加起来,比大运高个5倍不止。
也不多争了,就看C919啥时候能出的来,能拿到国外的适航证,能被国内航空公司觉得还不错,才能算基本过关。不然以对客机的要求,还真是很难。
演变到现在,更多的是个政治的产物.是一个话语权问题。
牛兄弟如果和FAA有过接触,对比过中美等航空制造标准要求细节就会明白。
Y10和你说的例子不同,不然米国鬼子和法国鬼子也不会那么紧张。打个比方,就象个半大的小伙子只是穿的衣服不太合适,但是已经基本成人了。西洋鬼子之所以紧张,在于Y10还只是架验证机(一共只产了2架,另一架静力破坏),而且是按照西方的航空规范设计的,主要各项性能已经在一个起跑线上。而当时状态除发动机外全部国产,这个对工业技术的拉动,对于全球垄断的市场竞争,是让西方感到恐怖的地方。你说对的一点是,民机比军机要难很多,而且是在当时这样一个不注重人体工学等的环境下,做民机更难。
同时,油耗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发动机,这个就不提了。前面有提到。如果只把这个当做一个商业项目,那你当我什么也没说。民航是按照上级意图办事的。
另外,飞机光是制造,流程就起码要3年,大量的工装,夹具,模具(是工作量最小的),且不说研制的时候还需要大量的修改,当年,光是MD9O这样成熟的项目,还把5703的制工,机设的人累的人仰马翻,还不算车间的工人。3年要112出设计制造出新飞机,你当他是神仙?更何况那个时候的底子。你这个例子多半是听人忽悠了,贺大胡子可是个明白人,呵呵。你再看看90年的112和2000年112,那可是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当然,西飞,成飞,贵飞,南飞,也是一样。
光有精神是不够,但是没有这个精神,就是现在大客机的样子。也是上海(天津勉强算上)可以装,却不能够造的原因。连航空的总瓢把子也要从航天调,不从航空选,为什么?根子还在20多年前。
这个问题就此打住。
好像三机部内部的人对运10也不太感冒,因为这飞机是上海主导搞得,平心而论,运十能够实现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很小,航空发动机在整个国防工业全面收缩的前提下也很难解决(轰六换涡扇也是最近的事了)所以即使成功也生产不了几架,当然最大的遗憾是研发队伍散掉了,但在国防工业的大收缩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遗憾归遗憾,也不用太过于挂怀。
当时的国情,国力,以及国际国内环境,Y10下马是必然的。当时的三机部和民航一样,后来就是5703自己的动作,呵呵,这个敏感,不好多说,我有一个略涉及回帖被吃掉了(或者是没发出来)。你要有心,注意时间节点和相关的人事安排。
我之所以回那几个贴,是因为某些人为贬低而贬低,完全不顾事实,将当年老人们的努力斥为“迎上”,“文革产物”,“劳民伤财”。
“当然最大的遗憾是研发队伍散掉了”,这个已经是共识,但是散掉的理由嘛,却并不见得象你说的那样。所以有些牵挂,有我的理由,却是不便在这个时机说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二代要求下马的
还需要多说废话吗?
1、运10的军用潜力
作为运输机,运10的军用潜力十分有限。军用运输机需要低地板、大尾门、多轮起落架,这些运10都不可能做到。运10作为军用运输机的潜力不超过红旗轿车作为军用吉普的能力,把运10和伊尔76比就和把红旗轿车和悍马比一样不切实际。运10作为预警机的潜力更大,但这点需求不可能成为运10研制的基础。
2、运10飞西藏
运10或许是第一架飞进西藏的飞机,但这不说明问题,因为当时中国没有合适的西方或者苏联飞机,只有用它进藏。波音707原版应该进藏没有问题,不算DC-8、康维尔880/990之类,此后四发只有747和A340、伊尔86/96,747飞西藏实在太大,伊尔86中国那时没有,340、伊尔96要90年代才出现。中国那个时候有伊尔62吗?有没有数据表明伊尔62飞不了西藏?英国VC-10比波音707还适合飞东非高原上的哦肯尼亚,当然肯尼亚还没有西藏高。双发飞机可以减载起飞,还有ETOPS的顾虑,但现在这个问题也解决了。那个时候,国际上没有这个需求,没人去做这个事情。双发螺旋桨的C-47之类早就进藏了。运10可以满载起飞,这是运10推力大于经济要求所致,不是一个设计上的成功,而是一个经济上的失败。ARJ21要求可以西藏满载起飞,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要求。如果西藏可以满载起飞,在东南沿海就可以超载起飞,但机舱限制又超不了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除非在行李舱携带额外的货物?不懂。
3、运10的性能
运10的很多数据不是飞出来的,也不是定型后的,而是设计数据。设计数据和实际有偏差,这不奇怪,尤其在这样严重缺乏经验和手工制造的条件下。如果设计数据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最终数据,歼10、太行、涡扇6等无数项目也就没有那么多成长中的痛苦了。根据试验加以改进,最终的批量生产型号的数据打点折扣,以后再慢慢加回去,这是正常的。运10如果坚持下去,也是可能最终达到设计数据甚至更高,但中国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条件。这不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关键在于这是一次性的孤注一掷,中国没有那么多注,不能到处都孤注一掷。
4、运10的精神
除去中央蛮干、瞎指挥的因素,运10体现了中国航空人不信邪、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个精神是改革开放后决策科学化的最大牺牲品。决策科学化本身不否认精神因素,但注重短期绩效、崇洋媚外,这是很要命的。ARJ21和C919必须走完,中国现在有需求,有实力,这次不走完,那是比运10大100倍的悲剧。
5、波音和空客的例子
波音707和KC-135的关系大多数人搞反了,波音首先为美国空军研制KC-135,然后才假公济私研制波音707,期间还受到DC-8的影响,被迫加宽机身,所以波音707和KC-135的机体不一样。波音也不是从波音707才开始研制客机的,波音247、波音377早就满天飞了。空客A300在技术上是革命性的。超临界翼、双发宽体、双人制机组,这些都是领导潮流的。相比之下,运10既没有KC-135那样的需求保证,也没有波音707那样的市场拉动,更没有A300那样的技术领先,断言运10具有80年代先进性是不对的,运10最多是不比80年代依然在飞行的50-60年代飞机落后。
6、西方的评论
西方的评论一向是跟从政治需要的。波音声称运10不是波音707的拷贝和米格声称歼7不是米格21的拷贝一样,是政治需要。中国已经干出来了,你指责人家拷贝,只有自断财路。但政治风向一变,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也会变成拷贝。81是对AK47的拷贝,HQ9是对S300的拷贝,歼10是Lavi的拷贝,太行是AL31的拷贝,99坦是T-72的拷贝,不一而足。在引用国外对“xx是/不是yy的拷贝”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其时代背景。
运10的军用潜力和运10飞西藏,与当时的国情与要求有关系,当初目标并不是做为大力神第二,之所以强调满载进藏,有务实军事战略考虑,如果要运重装,机身就不会是这个设计(当年有多少重装可以在西藏使用?亦或可参考当年军队机械化程度)。在西藏可以飞和可以起降,概念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设计时还特地强调了在一个引擎失灵的状态下的飞行安全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安全考虑,经济第二,是依照最初设计目的来的。Y10的其他设计改型,我看到过设计简图,包括预警机型,但是没有重装运输的改型。后来却都把焦点巧妙转移在了民机上,呵呵。
Y10还有一个意义是百座以上的干线飞机,一个实现了零到一的转变,从而可以借此起步的台阶。这是一个系统,首先是要有,然后是优,凭心而论,Y10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要想一步做到优于空客或波音,是不现实的。如果这样要求,当年也不该有红旗,上海,解放汽车了。还有不少试飞项目没有进行是真,没有了机会,没得到宝贵数据,浪费了。
ARJ,当年的老人去年相聚时,是当笑话来讲的。919,到是好看看。
---------------------分割线-------------------------------------
另外,一般航空界认为,100架左右是盈亏平衡点,不是250架。借晨枫的地,就不另外回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