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孩子说夏朝 -- 宝特勤

  • 共: 💬 19 🌺 105
  • : 💬 15 🌺 1
城墙主要取决于敌我力量对比

如果对比悬殊,没有很大风险,那么“大都无城”就是常态。

---

一、考古学视角:核心证据与理论构建

1. 二里头与殷墟的实证支撑

二里头遗址(约公元前1700年)作为东亚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其中心区宫城面积达10万平方米,但始终未发现外郭城墙。商代晚期殷墟持续300年无城墙,仅以洹河为天然屏障,印证了强盛时期都城“不设防”的特征。

2. 早期城邑形态的普遍性

龙山时代至西周时期的都邑中,70%以上未发现外郭城墙,如西周丰镐遗址仅有分散的宫殿区而无统一城垣。这与春秋战国后“无邑不城”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

二、政治与军事逻辑:自信与防御体系的博弈

1. 广域王权的辐射能力

强盛王朝通过诸侯分封形成“文化-军事共同体”,如周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藩属体系,都城无需依赖实体城墙。二里头文化的辐射范围远超其实际控制区,形成软实力屏障。

2. 资源分配的优先性

早期国家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宫室、礼器与祭祀设施(如二里头的青铜作坊、殷墟的甲骨窖藏),而非防御工事。这种选择凸显政治凝聚力的优先级高于军事防御。

---

三、文化象征与社会结构

1. “无城之邑”的意识形态

冯时通过甲骨文研究指出,“邑”字象形为无城墙的聚落,而“王都为无城之邑”象征“教命流布畅达”。城墙的缺失暗含对文化影响力的自信,如殷墟通过青铜礼器与甲骨占卜维系权威。

2. 移民城市的管理需求

二里头、殷墟等早期都城具有多族属聚居特征,居民由强制迁徙形成(如商代的“多子族”),内部阶层分化管理比外部防御更紧迫。

---

四、历史演变的动态规律

1. 阶段性特征与转折点

- 无城期(前1800-前771年):二里头、殷商、西周都城为代表,依托政治联盟与地理屏障。

- 筑城期(春秋战国):列国对峙催生城墙普及,如郑韩故城、临淄齐故城。

- 回归与终结:秦咸阳、汉长安初期延续无城传统,但汉惠帝筑长安城墙标志防御需求再度上升。

2. 游牧压力与制度转型

汉代以后匈奴威胁加剧,北魏洛阳城开启“城郭兼备”模式,防御性城墙与礼仪轴线结合,标志“大都无城”时代终结。

---

五、学术争议与理论反思

1. 对传统认知的挑战

该理论颠覆了“城墙=文明”的西方标准,揭示中国早期文明通过宫室规制、礼器系统等非防御性要素定义国家形态。

2. 局限性讨论

- 部分学者质疑:某些“无城”现象或因考古发掘不完整(如二里头可能存在未发现的木栅栏)。

- 动态性未被充分强调:同一都城不同时期可能存在“筑城-弃城”循环(如郑州商城短暂城墙后回归无城)。

---

总结:对“大都无城”说的认同与修正

笔者总体认同这一理论,因其有扎实的考古实证与逻辑自洽的历史解释力,但需补充两点:

1. 时空限定性:该现象集中于夏商至汉初的特定政治稳定期,非全时段普遍规律。

2. 文明多样性:长江流域石家河、良渚等早期城邦仍以城墙为特征,说明“无城”模式是中原广域王权的独特路径。

这一概念的价值在于揭示:城墙的存废本质是权力形态的物化表达——当文化认同与政治威慑足以维系秩序时,实体防御反而成为次要选项。这对理解早期国家的治理逻辑具有重要启示。

通宝推:审度,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