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统一之后的中国电影问题 -- 达闻奇

  • 共: 💬 341 🌺 1411 🌵 20
  • : 💬 2 🌺 1
你误会了

你我不是还乡团,不是政审人员,在这儿讨论不过是相互补全各自不完整的信息图谱而已,不是为了给哪个世代“盖棺论定”或者做政审。

如果你不了解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政治思想特别是民族主义思潮的流变,可以参考我这两个帖子:

不许躺平(上)

不许躺平(下)

其中我明确提出了民间(包括学界和普通群众)民族主义思潮的演变,其中新老民族主义的区别尤其重要。

至于官方,对于美国的态度也经历过一个演变过程。从九十年代的各种复杂状况到2001年加入世贸,以及911之后,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总体上合作大于竞争。

从奥巴马后期到川普贸易战,则是一个转变,转向竞争大于合作。

而彻底撕破脸就是新冠和俄乌之后。

知乎这个帖子总结的比较全面:

Waleserian

第一个将东大列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是刚上台的小布什政府。911后02年的总统国家安全战略才更改了对华基调,转向为反恐并将东大视为可合作的利益攸关方。学界认为本轮对华战略转向关键时间点是2015年6月西大顶级China Hand-David Lampton作的A tipping point in US- China relation的学术报告。特别需要指出东大在1个月前的5月刚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而在这之前DanielRussell;DavidShambaugh等美国知华派都已经在推动对华战略转向。其中DanielRussell作为奥巴马政府的东亚助卿直接推动了重返亚太战略和南海仲裁。16年大选之前国会驴党很多大佬就暗示过希拉里上台后要通过签新协议方式改变中美贸易关系,比如Elizabeth Warren。所以在奥巴马政府结束金融危机冲击的第二任期开始,两党就开始推动对华竞争了。无论16年谁上台,17年的安全战略都会转变为大国竞争。懂王最烦deep state但是他的第一任期基本上就是按照deepstate设定的路线走的。让人意外的其实是他对华对抗竟然走的是一条高度民粹的方式。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从政治立场的站位上,民间只需要跟官方保持一致,没有义务去“加码”。简单说,如果官方的反美指数是50,那么民间也是50即可,如果官方到了70,那么民间也就是70,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就像我之前说的,2020年之前连抗美援朝的影视剧都不许播放,这种情况下你问我民间怎么怎么反美或者不反美,只会让官方尴尬。

但这是政治立场上的事情。如果要说民族感情,可以说80后大部分对于美国从来没有多少好感。自80后成长期,与美国相关的感情可以说一直是包含着恨和屈辱的,包括第一次申奥失败,包括银河号,南联盟炸馆事件,南海坠机,以及一系列在文体等公开事件上对中国的打压等等。

所以才有08年奥运圣火护航和新疆西藏事件后,80后以崭新的独立自信的面貌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一幕出现。

当然,对美国这么一个国家的民族感情如何并不影响80后喜欢看美国大片,喜欢喝可乐等,既然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消费经济层面的互动本身就是应有之意。我明白你说这个事情无非是想论证80后有没有什么对美国的“思想钢印”。不过这些也是不存在的。因为80后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破除“钢印”的过程。正如网上有人总结的:

我们在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读大学时,小学不要钱。还没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可以工作时,得自谋职业。没挣钱时,房子是分配的,能挣钱时,发现根本买不起房娶不到老婆。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子都在赚钱: 兴冲冲闯进去的时候,发现自己成了傻子。我们想再生一个,说要计划生育,我们生不动了,却说要放开二胎,鼓励三胎。等我们长大了,工作了,每天都是996、007,等我们想退休了,却说要延迟退休。就这样一段话确实是引起了大部分80后的共鸣,也确实反应了目前80后的实际处境,都说能不能换一代人“折腾”,可是谁让我们生在了这个时代,长在了这个时代呢。

所以说,80后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过往生活中“坚固”的东西不断破碎并祛魅的过程。80后可能会对很多东西有执念,但唯独不会对“钢印”这件事有执念。最近从冯骥、梁文锋以及饺子等的访谈可以看出,他们都经历过在成长过程中仰望西方的科技、军事、经济力量等,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不亚于西方甚至有过之的技能,而最终做出了震撼整个世界的东西。所以总结80后的成长历程,可以说80后切切实实做到了那九个字: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